close

 

便利店人間.PNG

(圖片來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)

近年我改了閱讀跟買書的習慣,以往我幾乎都到實體書店,把心中中意的書看個大概,確定自己喜歡了才下手。但,這就跟吃東西挑食的道理一樣,閱讀的範圍與喜好就越來越固定,所以,今年,我幾乎常常不加思索地買,有時,會遇上某本書,有點「召喚」的意味,自己也藉此,踏出我固定的閱讀領域,收穫不少。

但《便利店人間》不是在書店裡的偶遇,早在博客來看過簡單的書介,因為它是得獎作品,於是心中記得這本書,本來並沒有下手的意圖。一直到一位我喜歡的作家在臉書上曬出這本書,我也乾脆跟進。但仍舊是意外的相遇,因為這本書若是讓我在書局先翻過,可能不會帶回家。為什麼呢?因為,它讀起來,有點毛骨悚然。

書介上是這樣闡明本書的主軸:「到底,什麼才是所謂的正常,和這個社會不一樣,真的不行嗎?」我原以為這是一本談價值觀念衝撞的小說,本質上,其實也是,用小說主角在「工作」與「婚姻」上與正常邏輯不同的選擇,來闡明這社會對於異己的排斥。不是非常新穎的主題,但作者描繪的方式,很有驚悚片的味道。

對於一條落在普世界價值外的生命,這社會會如何排擠他,我覺得這並沒有太大的新意。但真正恐怖的是,這些不同的生命,為了尋求認同的過程裡,那些不得已的努力,被作者用一種全然的理性描述,搞得像外星人在觀察地球人的生活,然後學著如何「模仿正常人」,那些場景,讀來都感覺背脊冰冷。

RNURXWM3MN.jpg

主角是一位女生,第一次發現自己或者被發現與常人不太一樣時,是在一群都是孩子的公園裡。孩子們圍著一隻已沒有生命的小鳥哭泣,覺得鳥兒好可憐時,主角卻覺得,既然鳥都死了,為何不能乾脆帶回家,做成烤鳥肉給爸爸吃?並且在她大聲的說出這個想法時,公園裡的孩子與大人(包含他自己的母親)都覺得,這孩子的反應不正常。她不像其他小女生悲憫、哭泣、惋惜一條小生命的離去,她選擇處理的方式,更近乎無情。她的母親為此感到羞愧,尤其在日本這麼一個高度社會化的、標準化的環境,孩子的不同,給母親帶來困擾。而她的不同,在往後的生活裡,也發生在各個面向。

當女主角大到可以了解,她的不同會為她帶來許多困難時,她選擇了觀察與順應這個標準。其實,真正的歧視,並不是侷限於惡語相向、暴力相對。只要劃分界線,貼足標籤,隱形的霸凌就能存在。為此,希望能在社會生存的人,必須對這些規矩屈服。所以書中會提到:「正常的世界極度高壓,異物會被靜靜地剝除」,冷暴力,殺傷力跟真暴力一樣強大,所以,作者的妹妹總會在作者做出不同選擇時,痛哭流涕的問姐姐:你到底何時可以被修好?其實意味著,即使同出母胎,不同,也不見得能被至親接納。少數,成為一種弱勢,以至於,每個所謂的正常人,能夠輕易地評價與判斷普世價值外的生命值不值得被好好對待。

做為「不同的人」究竟是否能擁有尊嚴?我們看待與我們不同價值觀、信仰、甚至,不同性別取向的人,其實都源於這個命題。

這個時代,是否進步到,我們對於所謂的不同,有更寬廣的可能與認同,不同的少數,能否擁有與多數人一樣的選擇與價值?

KZIVNRC3C8.jpg

其中,最讓我讀到微微冒冷汗的部分,是作者為了融入性別與社會的認定,她觀察著同年齡的女孩,用著何種化妝品、衣著。但又不能完全copy買一樣的,免得被發現自己在模仿身邊的正常女生,所以要看是哪個品牌後,上網找尋這個品牌的競爭對手,要買競爭對手這個品牌。讀到這一段,我莫名覺得背脊發涼,一個普世價值外的生命,要被接受與包容,需要做這樣細微的努力。價值與同化,究竟是有跡可循的可靠道路,還是根本是無形束縛?而我們,只是太習慣這種束縛而不自知?

女主角後來投入便利商店的店員這項工作,不是因為需要一份工作,而是因為,便利商店有太明確的工作規範。指甲怎麼剪、說話的語氣及聲量,行為的準則,只要照著規矩與步驟生活,就能看起來完全像個正常人。所以,她一直不能離開便利商店店員的工作,因為,她不知道,當作為「自己」時,她該如何生存於這個世界,她知道自己的自我,並不被這個充滿規則的社會接納,以至於,她必須依附於某個社會角色,用那個角色,假裝自己是個正常人。

而後,甚至就跟便利商店談起戀愛,因為,一個充滿規條的便利商店,帶給她最大的安全感。

作者的另一本書《殺人生產》也透著這種離世間價值甚遠的想像構築故事。特別的作者,用她特別的眼光,挑動我們對於價值認定的底線。

對於異己,我們的態度是什麼?正常,到底有多重要?被認可,是否攸關生命?

歡迎看看便利店人間,也許,那正是我們生命中那先不同的面向與性格被放大的故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 泡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